• 高新簡介
  • 自然地理
  • 區域人口

        江門高新區(江海區)是江門三個市轄區之一,下轄外海、禮樂、江南3個街道,總面積109.18平方千米,2022年常住人口37.47萬人。江門高新區成立于1992年7月,1993年成為省級高新區,2010年11月晉升為國家級高新區,2013年江門市政府出臺《江門高新區實施“一區多園”的意見(試行)》,江門高新區與江海區合署辦公,江門高新區迎來了快速發展階段,在全國高新區綜合排名中持續爭先進位,從2015年第77名持續上升到2022年第53名。2022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2.1億元,增長2.4%。固定資產投資185.7億元,增長5.6%;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6.9億元,增長5.6%;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可比增長1.6%,均排名全市前列。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154.4億元,進出口總額301.7億元。

       ——交通高效便捷。江門高新區(江海區)憑借高效便捷、陸海通達的現代交通物流網絡,1小時通達廣州、深圳、珠海及港澳核心區域,形成“黃金內灣”的“一小時通勤圈”;西江黃金水道臨城而過,建有廣東省首個最大的智慧型內外貿內河碼頭——江門高新港,設計年通過能力達67萬標箱;周邊環繞六大國際機場、三大世界級港口群,江、海、陸、空多式聯運優勢突出,可快速連接全球交通物流網絡。

       ——工業基礎扎實。江門高新區(江海區)始終堅持工業立區、制造強區,圍繞“打造千億園區”的目標,正全力打造以安全應急產業為特色的“1+3+2”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,現有工業企業超4500家,億元企業超100家,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660家,2022年規上工業總產值達646.38億元,形成了“頭部企業”全面領跑,新銳企業多點開花,中小企業雨后春筍良好態勢:成功落戶巴斯夫、三菱重工、西鐵城、康寧等一批世界五百強項目,如電機行業的全球領導企業——德昌電機,電子霧化器行業的全球領先企業——麥克韋爾,動力電池行業的百年跨國企業——優美科等行業龍頭企業,引領“六大戰略性新興”產業實現重大突破。

       ——科創生態優良。江門高新區(江海區)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構建了“眾創空間-孵化器-加速器-總部科技園-專業園區”孵化育成體系。擁有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、全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城市核心區、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、全國博士后創新(江門)示范中心核心區、中國(江門)“僑夢苑”華僑華人創新產業聚集區、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等六大國家級平臺及相應的政策支持;新型研發機構、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等353家,科技企業孵化器、眾創空間20家,數量位居全市前列;成立全市首個人才發展促進會,設立博士后科研平臺19家、省博士工作站6家、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2家。同時,正在深化創建珠江西岸產業金融綜合改革示范區,建成了江門市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全國資權屬的金融載體——高新區金融中心,聚集銀行、小貸、融資擔保、融資租賃、保險、基金等各類金融服務機構超60家,其中科技支行8家。

       ——民生持續改善。江門高新區(江海區)屬于江門市中心城區,擁有圖書館、科技館、龍溪湖閱讀中心、兒童公園、體育公園、都市農業生態公園等完善的文化體育旅游配套,以及職業技術學院、大專院校及多家優質學校,正投資33億元建設高水平三甲醫院,商業綜合體布局及金融、人才服務配套完善,還擁有廣東省內第二大綜合演藝文化設施——江門演藝中心,正著力打造全市產城人融合發展示范區。

       ——營商環境一流。江門高新區(江海區)持續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實行投資項目審批“最多跑一次”機制,行政審批服務效率和水平進一步提升。推動便民化服務措施多樣化,“承諾制”“清單制”“委托制”“容缺審批”有效實施,實現開辦企業1個工作日辦結,項目審批平均提速1個月,推行5+X休息日“不打烊”政府、證照免費郵寄服務、商事登記微信辦理等一大批便民服務陸續落地實施。深化招商暖企體制機制改革,充分發揮區政府投資促進中心作用,制定實施企業“政務服務專員”工作機制,安排“一企一專員”,為企業提供貼身保姆式全流程服務。


江海區隸屬廣東省江門市,在江門市東南部,是中心城區之一。地處珠江三角洲西緣、江門市東南部,東北隔西江與中山市古鎮相望,南接新會區睦洲鎮,西依江門水道與新會區會城鎮分界,北靠蓬江南岸與蓬江區為鄰。

交通四通八達,毗鄰香港、澳門,水路距澳門53海里,距香港96海里,有高速豪華客輪航班往返港澳,單程只需2小時。附近有廣州、深圳、珠海、澳門等機場。高新區融入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,江中、江鶴、江珠三條高速公路交匯于區內,廣中江高速北延線貫穿境內。廣珠城際輕軌穿境而過,并在區內設有三個站點,深茂鐵路穿境而過,與廣珠鐵路江門南站距離不足1千米。區內有江門港澳客運碼頭、中外運貨運港口和江門高新港。

轄區瀕臨南海,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,夏季常吹西南季風,冬季以東北季風為主。全年氣候溫和,夏無酷暑,冬無嚴寒,夏長冬短,陽光充足,雨量充沛,無霜期長,四季常青。日平均氣溫21.8℃~23.2℃,年降雨量1600~2700毫米之間。

轄區總面積109平方千米,其中以三角洲平原為主,面積97平方千米,占總面積的89%;丘陵次之,面積12平方千米,占總面積的11%。地勢西北較高,東南平坦,白水帶風景區、雞山、牛山、外海一帶為海拔50~130米的丘陵、臺地。區內最高點牛山,海拔171米。東南一帶為西江堆積的三角洲平原,平坦開闊,平均海拔3米左右。

流經區內的主要河流有西江干流江海段、禮樂河和小海河。外海、禮樂地域河涌呈網狀分布。轄區有豐富的建筑用石礦藏,種類為細?;◢弾r、混合花崗巖。其中細?;◢弾r分布于外海季山,混合花崗巖在白水帶風景區一帶。禮樂一帶蘊藏有沼氣,分布面積1平方公里左右,埋藏于地表5米以下,儲量3.5萬立方米,化學成分以甲烷為主。野生植物資源有蕨類、裸子植物、被子植物等3類,以白水帶風景區丘陵地帶最具代表性。


        江海區是江門市轄縣級建制區,與江門高新區合署辦公。下轄外海、禮樂、江南3個街道,總面積109.18平方千米,2022年末戶籍人口19.01萬人,常住人口37.47萬人。


  • 歷史沿革
  • 名勝古跡
  • 江海名人

明、清時期,今江海區域地歸新會縣潮連司轄。民國期間,除江南一帶一度屬江門省轄市地域外,其他地區仍為新會縣治。新中國成立后,江南、滘頭、滘北、外海先后劃歸江門市。

1984年7月9日,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,設置江門市城區,為縣級建制。因為所轄區域主要在市區,涉及的是城市工作,所以叫城區。東與江門市郊區的外海、環市區為鄰,隔西江與郊區的潮連區相望;南連新會縣禮樂區;西、北與郊區的環市區接壤??偯娣e21.3平方千米。下轄堤東、倉后、沙仔尾、北街、江南5個街道,街道設辦事處,為區政府派出機構,下設居民委員會50個。

1985年3月12日,江門市城區人民政府成立,駐址江門市堤西路17號,部分單位借用江門市自來水廠(江門市建設路48號)作為臨時辦公地。

1986年12月,江門市城區人民政府遷址江門市環市二路17號。

1987年,城區下轄5個街道不變,居民委員會調整為57個。

1993年,居民委員會調整為73個。

1994年2月5日,江門市區范圍擴大,江門市城區、郊區轄地調整。原屬江門市郊區的外海鎮、環市鎮滘頭管理區和滘北管理區、原屬新會市的禮樂鎮劃歸江門市城區,原屬江門市城區的堤東街道、倉后街道、沙仔尾街道、北街街道劃歸江門市郊區,江南街道隸屬不變。調整后,江門市城區下轄外海鎮、禮樂鎮、江南街道??偯娣e107.4平方千米。

1994年8月10日,江門市城區更名為江門市江海區。

1995年5月,經廣東省民政廳批準,外海鎮的滘頭、滘北管理區升格為滘頭、滘北街道,分別設置辦事處,為區政府派出機構。至此,江海區下轄外海、禮樂2個鎮和江南、滘頭、滘北3個街道,共42個管理區、13個居民委員會、282個村民委員會。

1998年1月7日,江海區人民政府遷址江門市東海路338號。

1999年4月,撤銷管理區,改設村民委員會。是年末,全區共有55條行政村、20個社區。

2004年8月25日,經廣東省民政廳批準,外海鎮、禮樂鎮建置改制,由鎮改為街道,設立辦事處,并開展“村改居”工作。是年末,江海區下轄外海、禮樂、江南、滘頭、滘北5個街道,共29個社區、34條行政村。

2013年6月,江門高新區、江海區合署辦公。

2014年,江海區下轄外海、禮樂、江南、滘頭、滘北5個街道??偯娣e109.16平方千米。全區共有23個社區、36條行政村。

2015年7月,經江門市人民政府同意,江南、滘頭和滘北3個街道合并為江南街道。變更后,江海區下轄外海、禮樂、江南3個街道。設社區居民委員會26個、村民委員會36個。


臨江炮臺遺址  位于外海鎮沙蘭村三官廟前,面臨西江,是沿江北上要沖。背山臨江,水石兀突。內近廟處,用花崗巖壘臺為月形,環匝三級,開有炮孔,宋代建哨以守。舊有古榕六株,均生長數百年久,又名六榕臺。已廢。

清蘭炮臺遺址  位于外海鎮清蘭寺左,臨西江面向潮連,與臨江炮臺成犄角之勢。已廢。

南山“光風艇津”遺址  位于外海鎮南山村南大崗,山丘巖石橫排陰刻“光風艇津”四字,石刻長2.1米,高0.8米,下款“伍子豪書”。伍子豪為清末民初南山鄉人,為紀念其先輩伍云與陳白沙的友情,特在昔日伍云與陳獻章往來時泊艇之處的巨石上刻字。伍云,字光宇,外海人,陳白沙弟子,少陳白沙七歲,與陳白沙交往甚密。自有一艇名“光風艇”,常從白沙游于嶺南大江,置琴艇中,遇月夜水天一色,賦詩仰天而嘯,陳白沙扣舷歌而和之。此處尚存海侵地貌海蝕穴痕跡。

昭武將軍廟遺址  位于外海鎮南山村大山崗南麓。原廟座西北向東南,面寬深進各為3開間,單檐布瓦硬山式頂,建筑面積20平方米,建于清代中葉,是南山伍姓鄉民為紀念其族人昭武將軍伍維統而建。廟內有昭武將軍畫像,廟門花崗巖板陰刻楹聯:“績紀平倭昭垂武烈,恩潭保境赫濯英靈”。該廟于1966年拆毀,2000年在原址重建,面寬深進改為2開間,單檐布瓦硬山式頂,廟內面積30平方米。伍維統,外海南山村人。明代嘉靖(1522~1566年)年間,在抗倭海戰中犧牲,朝廷追贈昭武將軍,鄉人建祠紀念。

奎閣遺址  位于外海鎮直沖東邊橋??w為清代陳族開村所建。樓高2層,高13米,占地30平方米,一樓入門即見關帝神像,二樓開有直徑1米的圓窗,樓內安奎星神像,右手持文筆,直指外海最高的云沁山頂。該閣于1970年拆毀。

扶風閣遺址  清同治元年(1862年)禮樂鄉人在南堡翻鍬圍興建扶風閣。又稱其為“名閣”,高五層,綠琉璃布瓦,頂立琉璃圓球,“文革”期間拆毀。尚留六角形地基遺址。

丹砂井遺址  在外海云龍里。丹砂井又名百歲井,井附近古木濃蔭蔽日。陳少白歸故里曾重修該井并建亭立碑,題名為丹砂井。已無存。

中共四邑地委機關舊址  滘頭順天里144號,清末建筑,硬山式結構。1927年4月12日,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后,地委書記葉毓年(葉季壯)和地委機關轉移至此掩蔽。6月,轉移至澳門新橋。

古建筑

茶庵寺  又名六祖寺,位于外海鎮西面五馬歸槽山麓。明萬歷三年至十三年(1575~1585年),由鄉人陳吾德倡建。該寺為坐西南向東北兩進院落,寬12.3米、深19米,總面積234平方米。第一進深5米,單檐布瓦硬山頂,綠琉璃剪邊,兩邊為廂房。寺門上方嵌砌花崗巖石匾,長1.8米,寬0.8米,下款“甘天寵敬”,陰刻“茶庵”二字,寺門兩旁花崗石陰刻“無樹悟真詮證三乘法,種茶遺舊跡開一洞天”的對聯,清代光緒六年(1880年)重修時嵌鑲。第一、二進之間兩邊為軒廊,中間空地建水池。軒廊為卷棚頂,共五步架,寬3.7米、深5.4米;第二進正殿,單檐布瓦硬山頂,綠琉璃剪邊,面寬、進深各3開間,硬山擱檁,柱網只有4根花崗巖內柱,柱徑0.26米,柱礎、柱高共6.1米;柱礎邊長0.45米、高0.63米。地面至脊檁高8米,穿斗式梁架。相傳唐僧一行張遂于唐神龍年間(705~707年)游經外海五馬歸槽山,結庵小住,名曰茶庵。日間種茶,夜間觀測天象,繪制星圖。寺前有“無葉井”,井口直徑0.4米,深約2米,花崗巖石砌制。相傳為僧一行所鑿。井水味甘清澈,冬日不竭,井旁綠樹成蔭,但落葉從不墮入井中,故當地人習稱之“無葉井”。因該寺祀奉南宗六祖慧能,又名六祖寺。寺庵歷大小修繕10次,其中規模較大的5次,分別為清代道光二十三年(1843年)、光緒六年(1880年)、民國17年(1928年)、1960年和1982~1985年。在最后一次重修時擴大寺址范圍,辟為茶庵公園。

水月宮  座落外海鎮麻園白水帶風景區,廟宇建筑。清道光二十八年(1848年)為麻園鄉人馬天寶、馬玉麟父子倡建。寬4.6米、深3米。封火山墻,八步架,綠琉璃剪邊結構。宮內有石巖,巖側為神龕,供奉觀世音神像。宮門花崗巖石匾橫刻陰文“水月宮”,上落款“道光戊申敬建”,下款“光緒戊子重建”,宮門豎刻陰文對聯“靈宇顯麻溪,洞開昭代;仙蹤現蓮座,巖肖普陀”。宮外有檐廊,長4.6米、寬2.6米,七步架,卷棚頂,綠琉璃剪邊。水月宮左邊10米處建有水月宮涼亭,長、寬各5.5米,立花崗石內柱、檐柱各4根。亭結構九步架,臺梁式,卷棚頂。原有匾額與木刻對聯,于1968年被毀。亭下青云橋,花崗石砌建,長3.2米、寬1.6米,橋中段石欄板外側陰刻行書“青云”字樣。橋下溪澗旁有石刻多處,保存較好的摩崖石刻有“麻溪第一泉”。

南溪橋  座落在禮樂鎮東紅村葉興里,東南、西北走向,為單拱橋。橋長12.7米,寬2.5米,跨拱4.8米,花崗石砌筑起拱,橋拱上方中側刻陰刻楷書“南溪橋”,字長、寬各0.3米,欄板與望柱連接,15階級,建于清代康熙十五年(1676年)。2004年4月,列為江門市文物保護單位。

跨龍橋  座落在禮樂鎮跨龍村南勝里牌坊前。為單拱石橋,南北走向。紅砂巖徹筑起拱,橋長13.8米、寬3.8米??绻?米,橋拱上方中側陰刻楷書“跨龍橋”,字長、寬各30厘米。上落均為13階級。建于清代乾隆二十五年(1760年)。2004年4月列為江門市文物保護單位。

中正橋  座落在禮樂鎮威西村迎龍里。為單拱石橋,東北、西南走向,橋長14.6米、寬3.2米,紅砂巖砌筑起拱,跨度4.9米。橋拱上方中側陰刻楷書“中正橋”,字長、寬各0.22米。上落均為15階級,花崗石砌筑。欄板原為紅砂石結構,2002年10月重修改為水泥構件。2004年4月,列為江門市文物保護單位。

外海五大祠  位于外海鎮杏林路,座落赤泥山下。以“始祖朝列大夫祠”為主體,“泉石祖祠”在其右,“桃溪祖祠”、“定息祖祠”、“筠軒祖祠”以次而左。清代咸豐(1851~1861年)年間,外海陳氏族人為祀其祖陳莘隱及桃溪、定息、筠軒、泉石而建。五大祠共占地面積4100平方米,建筑為單檐布瓦硬山頂、籃琉璃瓦剪邊,臺梁與穿斗相結合的梁架結構。1989年,港澳鄉親出資修葺始祖祠,復原鐵欄柵,修建天井圍墻,種植羅漢松、玉蘭花、米仔蘭樹木。2000年9月,列為江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
前灣馬公祠  座落在今外海鎮麻二金紫學校內,為清代磚木結構硬山式建筑,占地面積345平方米。面寬3間,臺梁式木構架。第一進廳11架梁,第二進廳13架梁,勾檐滴水,綠琉璃剪邊。2004年4月,列為江門市文物保護單位。

耀臺馬公祠  位于外海鎮麻二高第里,東南向,為清代磚木結構硬山式建筑,占地面積208平方米,面寬3間,臺梁式木構架,第一進廳11架梁,第二進廳13架梁,勾檐滴水,綠琉璃剪邊。2004年4月,列為江門市文物保護單位。

小朱明洞牌坊  座落茶庵寺前50米處,高6.5米、寬1.7米,花崗巖石砌建,4柱3間沖天式。牌坊兩旁各有抱鼓石,橫額陰刻“小朱明洞”四字,上款“光緒七年仲冬”,下款“陳澧書”。牌坊橫額背面陰刻“佛鏡”二字,落款“辛巳三月,饒繼蕙”。

麻溪牌坊  座落白水帶民族信仰區南門,花崗石石柱陰刻有對聯“山石巖中笑天竹,白水泉下悟吾心”(佚名)。兩柱沖天式,牌坊橫額花崗石南北兩面行書陰刻“麻溪”二字。

龍母廟牌坊  座落白水帶龍母廟側,兩柱花崗石建造,布瓦歇山頂,橫額行書陰刻“龍門”二字。

宗族祠堂  區內多處建有姓氏宗堂,皆各姓鄉民祭祖之所。清末民初約有130多間,外海陳族居多,占85%以上。1951年后,部分配給村民居住,有的改為學校、工廠、幼兒園、老人活動場所。2004年全區有祠堂36間,其中保存完好28間。

名人故居

陳少白故居  包括“亞字樓”故居院落、白園、念橋、白橋等建筑群體。位于外海鎮南華里下路1號,坐西向東,長43米,寬28米,占地面積1204平方米,屬封閉式院落。座落故居正門左側,長8.4米,寬7米,樓高兩層,為混凝土、青磚混合結構,亞字樓是陳少白在家鄉的主要居所,二樓房間還保留陳少白使用過的酸枝木大床。二樓前有小陽臺,可俯覽白園風光。亞字樓右傍為狹長二層樓房建筑,長35米,寬4米,有檐廊。亞字樓后是一座仿古平房建筑,寬、深各3開間,硬山頂,四柱,硬山擱檁,面寬約18米,進深5米。

該故居是陳少白父親陳子橋所建,民國16年(1927年)和民國21年,陳少白曾主持重修。1950~1985年,故居由當地政府管理,曾改作外海敬老院、衛生院。1986年,政府將故居交還陳少白后人。1991年,外海鎮政府撥出???,依故居原貌重修。1995年7月,經市政府審定為“江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”。1997年始,交由江門市文化局管理。1998年4月23日,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。2002年9月23日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
白園  白園位于外海鎮南華里下路1號,面積約1500平方米,建于民國16~21年(1927~1932年)。園內早期以竹、葵為材料建造一日本式別墅,后用磚木改建。該園與陳少白故居僅隔一小河,建有白橋相連。園內有“沙蘿坪”,昔年陳少白閑居鄉里時多在此,或種菜栽花,或練太極拳。園內建有“粥鍋亭”,以及1座長方形、用青磚砌筑的平房,面積約200平方米;平房的天面平臺中段筑有“瞻云亭”,長4米、寬2米,4柱卷棚頂。

念橋  與白橋相距約30米,東西向,混凝土結構,長6.6米,寬4.2米,橋兩旁有欄板,欄高0.8米。橋中兩旁欄板外面均有陰文“念橋”2字,每字邊長0.3米,上款“紀念子橋先生”,下款“辛末秋白園主人”,均為陳少白所書。橋是陳少白為方便鄉人往來,于民國19年(1930年)自費建造,并以該橋紀念其父陳子橋,故名“念橋”。1987年,因修筑通往外海大橋公路的需要,此橋被拆毀。

白橋  位于外海鎮南華里陳少白故居門前,是陳少白于民國23年自費建造。橋為混凝土結構,東西向,長9.5米,寬2米,兩邊各有9道欄板,欄高0.8米,橋中兩旁欄板外面有陰文“白橋”二字,每字約邊長0.27米,上款“二十三年春”,下款“白園”,均為陳少白所書。

陳榮袞故居  位于外海鎮平安里8巷7號,建筑面積248.2平方米,是一幛座北朝南、外海清代舊式建筑,雙隅結構,后墻體稍呈鈍角,一廳四房,并設有行廊、從廊、天井、書館、閣后樓,花崗石門框有趟攏,方磚地、木門窗。陳榮袞,清末教育家。光緒十六年(1890年),陳榮袞離開家鄉,先后在廣州、澳門、香港等地設館教學,舊居由族人管理。今墻體開裂,無人居住。

墓葬

滘頭東漢墓  位于滘頭街道市心里。1980年3月,居民挖井時發現。經清理,墓室隨葬陶器32件,一類為屋、倉、井、灶、豬、雞、狗、牛、羊等模型陶器,均無釉彩;一類為罐、壺、瓶、鼎等冥間陶器,表面有青黃釉和各種刻劃飾紋。經確認為東漢時期墓葬。

六世祖馬敏卿墓  馬氏起源于陜西省扶風縣,始祖馬直北隨宋高宗趙構于建炎(1127~1130年)年間南渡以后入嶺南為官。居古岡州城南東亭。明代建文四年(1402年)第六世馬敏卿移居外海麻園下朗,是為麻園馬姓始祖。該墓位于外海鎮麻園土名大墳頭蛇山,南向,始葬于元代,清代嘉慶十七年(1812年)重修,灰砂夯土和青磚構筑,以花崗石剪邊,拜庭為半圓形,占地面積80平方米,碑文為楷書陰刻。2004年4月,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。

明代墓室  1992年10月8日在外海牛眼山工程施工中發現。墓室距地表4米,分左右兩座,為夫妻分穴墓。女主墓卷頂磚室結構,朱砂灰漿凝結圍繞墓身,用松香脂灌入與土層相隔。墓室長2米,樟木板棺,厚8~10厘米。出土時女墓主頭發清晰可見。出土銅鏡1面。經確認為明代墓室。

陳少白墓  該墓位于外海鎮茶庵寺后的五馬歸槽山山腰,坐西南向東北,占地面積133平方米,建于民國24年(1935年)初,由當年廣東省建設廳第四科技正李炳垣設計。墓由主體與拜庭組成。主體為穹窿頂,高3米,直徑2.5米。拜庭為半圓形。主體與拜庭以12級臺階相連,臺階兩旁砌石欄板,欄板外空地分別植有兩棵南洋杉。主體、拜庭、臺階等全用上乘的花崗巖砌建。墓前鑲嵌一塊直立的花膠青石墓碑,碑高1.6米,寬0.9米,厚0.1米,陰刻著當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書的“陳少白先生之墓”字樣,每字邊長0.2米,落款“林森題”。



陳兆倫,江海區外海鎮沙津橫人,1966年7月出生。1979年,在市中心體校接受海模訓練。1984年,至廣東省航海模型隊受訓,并在武漢水運工程學院學習船舶設計與船模制作。1985年10月,于杭州參加全國航海模型錦標賽,以23秒(141.4分)的成績獲取F3-E級項目第3名。翌年10月,在成都舉行的全國航海模型錦標賽中,以24秒(145.18分)的成績取得F3-V級項目第3名。1987年1月,赴廈門參加全國優秀航海模型選手賽,在F3-V級項目中,以21.5秒(145.7分)的成績打破全國紀錄并獲得冠軍。同年6月,隨國家隊參加在德國什布米林市舉行的第五屆世界航海模型錦標賽,以22秒(145.6分)和19.8秒(146.04分)的成績,兩次刷新瑞典運動員卡爾森保持4年之久的F3-V級29.8秒(144.04分)的世界紀錄并取得世界冠軍。世界航海模型協會主席卡林爾稱贊其操縱航?!案娔X計算一樣精確”。同年10月,在廣東省肇慶市舉行的第六屆全國運動會航海模型比賽中,再以18.5秒(146.30分)的成績打破F3-V級項目世界紀錄,并獲得冠軍;以21.3秒(145.74分)的成績再次打破F3-E級項目世界紀錄,獲得亞軍。同年被評為廣東省十佳運動員、國際級運動健將。

1988年,參加在深圳舉行的“省港杯”航海模型對抗賽,獲FSR級項目第一名。次年,參與在天津舉行的第六屆世界航海模型錦標賽,分別獲F3-V級、F3-E級亞軍,打破F3-E級項目的世界紀錄。同年,陳兆倫再度獲廣東省十佳運動員稱號,并獲省政府授予的一等功。


  • 少白故居
  • 羽林春秋
  • 五祠澤香
  • 江南雅韻
  • 釜山明珠

少白故居——陳少白故居

陳少白故居位于江門市江海區外海鎮南華里,由中國民主革命先驅陳少白自行設計。故居分兩處,一橋(白橋)相隔。橋的一邊是“白園”,另一邊是一座 “三合院”式的居所。始建于1929年,1931年落成。自陳少白逝世后,其家人多旅居外地,樓宇日久失修。1991年春,外海鎮政府(現外海街道)對 “白園”和園內的“莎蘿坪”、“粥鍋亭”、“瞻云臺”等建筑,以及“三合院”和院內的“亞字樓”等都進行了修復,并在故居內設立“陳少白事跡陳列館”,陳 列大量名人字畫及歷史文物,使故居還其原貌,煥發青春。


羽林春秋——禮東主灌河

江海區禮樂街道禮東主灌河沿岸遍種落羽杉,樹高林密,環境優美,交通順暢,具有“田成方、林成網、路相通、渠相連”田園風光的現代生態旅游景 觀。全長4公里的主干河,將禮東分為東西兩邊,支長30公里,使禮東呈現河直、路直、基直、林帶直的田園林網化新貌,吸引了大批-市民前來觀光。早在 1995年,禮東主灌河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“人與大自然的最佳結合”。主灌河生態林帶由3萬多株杉樹和少量蒲葵組成,株距不足0.5米,株高平均超 過10米,組成了一道天然綠色屏障,抗擊臺風、龍卷風和暴潮的侵襲,保障當地農業生產。主灌河沿線,蔬菜新鮮,水產豐富,花木奇異,水果飄香,被我省評為 “省級農業生態示范區”。主灌河旁邊,有豐澤園、桂花園、楊桃園、順水樓、荷花世界、吉田美食等10多家田園美食企業連綿十里,成行成市,到這里旅游飲食 的市民絡繹不絕。

14、禮東林網.jpg


五祠澤香——外海陳氏五大祠

外海陳氏五大祠是外海陳氏宗親的祖祠,建于赤嶺山下,朝列莘隱陳公祠(始祖)、泉石祠(4世)、桃溪祠(5世)、定息祠(6世)、筠軒祠(3 世),統稱五大祠。五大祠始建于清朝咸豐年間,五大祠堂緊密相連,橫列成排,面積約4100平方米。2000年9月25日,五大祠被市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級 文物保護單位。2002年4月27日,五大祠由江海區政府移交給外海鎮管理(現為外海街道)。外海街道計劃將五大祠內的朝列大夫祠作為陳氏的紀念館;將桃 溪祠建為外海發展史展館;定息祠建為民俗風情館;筠軒祠作為外海文化展覽館;泉石祠建為愛國主義教育展館。


江南雅韻——江南文化廣場

江南文化廣場位于東海路與江海路交叉口東側,是江海區重要的文體設施建設項目之一。廣場規劃用地面積3.3萬平方米,綠化面積1.5萬平方米。 該工程主要包括表演舞臺、健身廣場、活動場地、休閑步道及廣場四周環路等,并配套路燈、園林景觀、停車場、公廁、化妝間等設施。工程于2005年11月 28日正式開工,2006年春節前完成并投入使用?,F在已成為江海區居民文體活動、休閑健身的好去處,也是群眾自娛自樂、歌舞曲藝薈萃場所。

18、江南文化廣場.jpg


釜山明珠——釜山公園

釜山公園位于美麗的蓬江河東南岸,倚鄰秀美的白水帶風景區,從江門大橋至白水帶公園入口處,規劃面積為10.34公頃,是集生態、 景觀和休閑于一體的濱江公園。釜山公園建筑格調為開放式的休閑性公園,由釜山景觀瀑布、景觀平臺、中心廣場、航?;?、濱江大道及“七大星月”等組成。內 設園林小景、濱江走廊、親水平臺、噴泉步道、景觀廊、休息廊、花架等,配備了高級的音響和路燈燈飾,成為市民理想的休閑活動中心。

釜山公園.jpg


亚洲成a人ⅴ欧美综合天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