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委十四屆二次全會上,市委書記陳岸明號召全市,以“開局即加速”的奮進姿態展現新風貌、打開新局面,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。
為貫徹落實市第十四次黨代會、市委十四屆二次全會精神,推動落實市委“1+6+3”工作部署,全面實施“六大工程”,市委宣傳部組織舉行江門市2022年“開局即加速”專題新聞發布會。
2月23日,專題新聞發布會(第二場)在市新聞發布廳舉行。
江海區、新會區、臺山市、鶴山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圍繞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“開局即加速”相關舉措作介紹,并現場逐一回應媒體關切。
江門日報記者 郭永樂 攝
發布會繼續以視頻直播形式進行,中新社、南方日報、羊城晚報、廣東廣播電視臺、南方都市報、廣州日報、觸電新聞、網易新聞、鳳凰新聞、江門日報、江門市廣播電視臺、江門發布等媒體參加。
江海區:
奮力建設江門高質量發展樣板區
江海區委副書記、區長鄭丹輝說,2022年是江海區的“高質量發展突破年”,力爭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%左右。開年以來,江海區積極推動落實江門市委“1+6+3”工作部署,全面實施“六大工程”,有序推動區內各項工作。接下來,江海區將圍繞奮力打造全市工業立市重要引擎、高質量發展樣板區和創新型經濟主導的高水平高新區。
科創方面,將加快國家政法智能化技術創新中心江門市域社會治理孵化中心、江門市市域社會智慧治理技術創新中心和應用示范基地建設;大力實施江門高新區爭創全國高新區50強三年行動計劃,力爭2022年實現國家高企超550家、科技型中小企業超480家。
實體經濟方面,加快推動今年總投資超100億元的85項新建、續建項目加快建設。
改革開放方面,推動江海區在大型產業集聚區東組團開發建設中率先取得突破;打造全市“僑夢苑”建設示范點和維護華僑華人合法權益重要承載區。
民生方面和社會治理方面,加快推進高新一小等學校建設,高標準推進市中心醫院新院區建設和“粵平安”群眾信訪訴求矛盾糾紛化解綜合服務應用。
新聞發布會現場問答
媒體提問環節,
記者們紛紛就此次新聞發布會內容進一步提問。
記者:江海區是江門市主城區,江海產業園屬于江門大型產業集聚區東組團啟動區的重要組成部分。今年江海區將如何進一步推動江門大型產業集聚區江海片區的發展?
江海區:按照市委、市政府工作部署,江門大型產業集聚區江海片區主攻深圳江門合作,重點發展安全應急、新一代電子信息、新能源汽車、高端裝備制造、新材料等戰略產業集群。我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、市政府對江門大型產業集聚區東組團的定位要求,明確發展重點領域、重點項目、工作清單,建立健全工作機制,保障優質要素資源,高標準建設基礎配套,促進產城融合發展,將其打造成為大型產業集聚區開發建設的示范標桿,力爭到2023年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。具體來說,我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抓手:
一是全力發展安全應急產業。加快推動形成“應急產業園區、應急管理學院、應急科普體驗中心、大灣區應急物資儲備中心、國家級重點實驗室”五維一體安全應急產業發展布局。目前,安全應急產業園總規劃5000畝,分四期開發建設;一期規劃1400畝,第二、三、四期分別規劃1200、1400、1000畝作為遠期發展區。園區將依托江門市安全應急產業基礎,打造智慧安防、智能工業安全防控產品、車輛專用安全裝備、新型安全材料、信息安全、安全服務等安全產業產品及其應用技術研發、裝備制造、軟件服務、產品檢測、公共服務平臺、孵化器等產業聚集的特色園區。
二是堅持對外“招大引強”與區內“延鏈補鏈”相結合。深入實施“鏈長制”,圍繞我區優美科、德昌、麥克韋爾等“鏈主”企業的垂直供需鏈和橫向協作鏈等上下游產業,以“投行思維”精準對接細分行業的龍頭,力爭到2025年新一代電子信息、新能源新材料、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產值分別突破400、300、200億元。做好招商引資,力爭在引進投資超50億元項目上取得突破,爭取更多超億元、超10億元產業項目落地建設。
三是整體提升傳統產業優勢。深入實施龍頭骨干企業培育計劃,建立全區“專精特新”企業培育庫,支持企業“上云上平臺”,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;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,充分利用“互聯網+”“5G+”等信息化手段,推動傳統產業向產業鏈高端邁進,力爭至2025年智能家電、智慧照明、大健康等優勢產業集群產值分別突破150、75、75億元。
四是推動園區提質增效。謀求與新會區睦洲鎮、三江鎮的體制機制和合作政策創新,推進東組團啟動區內的空間布局、交通融通、產業合作、資源協同等方面的深度合作;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,推動江睦路、會港大道等城市主次干道建設,加強骨干道路對接,完善區域內產業園區之間骨架性通道網絡;提升片區內交通快速通達能力,結合聯動發展規劃逐步延展打通至新會三江睦州路網管網。深入實施“園區增效”行動計劃,探索出臺村級工業園升級改造實施意見及配套政策,重點實施南山工業園等村級工業園升級改造, 不斷提升園區承載力和吸引力。
五是全方位提升要素保障。強化土地、資金、能源等要素保障,按照“九通一平”標準完善供電、供氣、給排水、通訊等園區基礎設施,特別是把安全應急產業生產基地作為先行啟動區,計劃投入超65億元,加快園區26條配套道路建設,目前已開工9條、計劃16條新建道路于一季度動工建設;科學做好園區社區化公共服務配套,高標準建設人才公寓、共享食堂,打造集商業、教育、衛生、文體等功能于一體的“工業鄰里中心”。